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通过推进殡葬设施建设、优化殡葬服务管理、倡导绿色文明殡葬等,切实保障“逝有所安”,用高质量服务维护逝者尊严,让殡葬文明新风渐入人心。
优化硬件补齐短板
在涟水县生命文化纪念园内,静谧安详、绿意盎然,电子屏等现代祭扫设施方便群众文明寄哀思,采取林地的复合利用,同时融入涟水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形成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化纪念园。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由衷点赞:“这里文化与绿化兼具,环境很好,等到树木生长繁茂,那就变成一座真正的生态公园了。”
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化殡葬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淮安市结合实际制定《淮安市区殡葬综合性服务中心规划项目》,包含市殡仪馆原址新建、永思园公墓三期、骨灰堂、遗体捐赠纪念园、城市公益性公墓等项目建设,将《淮安市区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18—2035)》和《淮安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20—2025)》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统一推进,狠抓落地。
近年来,该市新开工建设147个殡葬服务设施,新增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25.8万个,全市乡镇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覆盖率100%,城市公益性公墓覆盖率85%。
专项治理规范秩序
在殡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该市全力抓惠民殡葬政策落实,提升殡葬服务环境,出台一系列惠民殡葬举措。节地生态葬和集中守灵奖补办法在实行全民普惠的殡葬减免政策基础上,奖励选择树葬、壁葬等绿色生态葬法的群众。惠民殡葬政策实施以来共惠及26.85万人,减免费用2.67亿元。
该市结合市委乡村振兴先导区建设,着力推动农村殡葬整治提升工作。制定出台《淮安市乡村墓地集约建设工作导则》,规范乡村墓地建设范围、条件和标准,积极推进承包地、村庄内外以及道路、水体两侧坟墓搬迁工作。全市共11个镇(街)160个村(居)列入先导区建设,目前应搬迁坟墓完成率95%以上。
淮安市采取就地深埋、生态化改造、整体搬迁等模式,共整治散坟近65万座,其中沿铁路和高速路散坟5万余座。同时建立完善骨灰流向跟踪管理制度,形成去世—安葬点落实—火化—进公墓(骨灰堂)安葬—情况督查反馈的闭环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散埋乱葬现象。
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日前,金湖县金港社区一名老人去世,家人准备大操大办,社区红白理事会成员和镇包村干部得知后,立即上门耐心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老人家属决定摒弃丧葬陋习,丧事简办。依托红白理事会等力量,金湖县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走村入户开展摸排、宣传,倡导厚养薄葬,把文明新风尚的种子根植在群众心里。
2022年以来,全市在各村和涉农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充分发挥作用,推广“四会+五好”(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营造好氛围+建立好制度+成立好组织+树立好典型+总结好经验)模式,将移风易俗纳入对村级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五星村、文明村”“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先进的重要依据。
历年清明期间,淮安市在永思园公墓举行集体公祭活动,缅怀先烈、追忆故人,在寄托思念的同时,进一步推广生态殡葬的理念。今年在全市7个经营性公墓开展鲜花换纸钱和鲜花、黄丝带免费领取等活动,供前来祭扫的市民免费领取,墓园内禁止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经过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引导,人们的祭扫观念悄然发生转变。市民王先生表示:“不点香烛,不烧纸钱、一束鲜花表达一份哀思,既文明节俭,又不会污染环境,经济、环保又安全,既对先人负责,也对子孙后代负责。”此外,淮安市创新建立的“淮安云祭祀”免费网上祭扫平台,引导群众以“云祭扫”方式缅怀逝者,2020年以来,有近30万人次通过平台在线祭扫。